约1680字。
《兰亭集序》教案
蔡丽华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悟。
2、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从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导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以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白切。”面对人生短暂,王羲之又主张怎样的生死观呢?
二、 介绍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政治严酷、社会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名士们普遍存在着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
但是,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三、 作者简介及写作成因。
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不仅在书法上造诣很高,被后世誉为“书圣”。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5字。
四、文本研习。
(一)默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乐、痛、悲)
(二)配乐朗读课文,梳理全文。(音乐:古筝《高山流水》)
问题1:第1、2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提示:《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