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蒹葭》教案
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洪越
教材分析:
《蒹葭》是古典诗歌鼻祖《诗经》中的有影响之作,学会阅读《蒹葭》,也就学会阅读了这一类的《诗经》作品。在教学设计上,读《诗经》应该和读唐诗宋词不一样。要抓住《诗经》作为诗歌“源头”的特点,诗歌以写意为主的风格。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品读来了解《诗经》。抓住语言,从此入手,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读出画面、图像,最后读出诗歌深层的意蕴美和朦胧美。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欣赏中体会诗歌独有的美。
2.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自己的解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后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意蕴美和朦胧美。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读出对这首诗深层内涵的意蕴美,学会读懂读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说的“诗”,大家知道指的是哪一部作品吗?
对,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最早被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就被称为《诗经》。因为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诵读《诗经》中非常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共同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
二、诵读诗文,读出诗韵美
1.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录音中的诵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听了一遍朗读,看看还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或者不理解的词、句?请提出来)
2.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读出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由地大声地陶醉地自我诵朗,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诗的美读出来,至少读两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等一会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读给全班同学听。现在开始。
4.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
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地听,看看他什么地方读得好,什么地方还可以改进?
(同学诵读,同学点评。点评时要求说出理由。教师适时地进行诵读指导,注意这首诗歌的特点,请同学说出这首诗的特点,以及应该如何处理朗读)
教师点拨:
每一首诗的朗诵都要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大家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
②这首诗是民间诗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的。为了容易记忆,便于传播,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重章叠句的格式。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叹,形成回旋跌宕的效果。当然在这种重复中还是有变化的,往往在反复咏叹中内容上、情感上是逐层推进的,从而更加突出主题。
5.再次全班同学共同吟诵这首诗,要求读出这首诗特有的节奏美、韵律美、重章叠句的美。
三、深入诗文,品出意蕴美
1.事实上,诗歌要读出味道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出感情。这首诗到底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一次来聆听诵读,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尽情的想象,看看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两遍。
2.放朗读两遍。
3.在听读欣赏的时候,老师观察到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了《蒹葭》的世界中了。我想请同学说说你此刻对这首诗的感受或理解。
(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清晨、秋季)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关键的元素。
教师总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把我们带进了深秋季节。深秋的景色自有一份不能割舍的悠远与悲怆。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忧郁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妙不可言的意境。
(齐读诗歌)
4.带着这种感受与理解,老师想请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希望在你的朗读中让我们听出你对这首诗的的解读。(教师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分别朗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