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40字。 《空城计》课堂实录
2007湖北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师:话说三国末年,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蜀国丞相诸葛亮借此机会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掠地,势不可当!曹睿不得已,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夺取了街亭,切断了蜀军粮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街亭丢失,蜀军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此时,却急报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有关作品和作者的介绍。
(屏幕上显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生齐读。师板书:空城计罗贯中。)
师:学习小说,我们首先应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生自由读文。)
师:老师根据课文设置了四个画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画面所反映的是小说中的哪个情节。
(生看图,练习。)
生1(讲第一个画面):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来到了西城县。
生2(讲第二个画面):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旁边站着两个童子,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手持麈(学生读成了lù)尾。
师:zhǔ尾。你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再想一想,他弹琴的目的是什么?
生2:引诱司马懿中计。
师:那我们可以换句话来说,诸葛亮弹琴是在施展他的空城计。
生3(讲第三个画面):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设下了埋伏,就下命令说:“快撤!”结果中计了。
生4(讲第四个画面):诸葛亮向众官解释为什么会用空城计,魏军为什么会退去。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讲述都能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把它归纳一下,整个故事的情节就是: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屏幕上显示。)这篇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更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你们最想了解哪一个人物呢?
生(众):诸葛亮。
师:当你们想去了解身边的某个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主动去找他说话,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他。
生2:我会偷偷地观察他的穿着,他的举止和神态,这样可以猜到他的心里会想什么。
生3:我会向他身边的人打听他的一些事情。
师:其实,同学们的回答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乃至服饰都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来分析,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个人。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有人说最忘不了的是他的三次笑。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诸葛亮有哪三次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浏览课文,在书上作标记。师板书:诸葛亮 笑。)
生1:第一次是在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县时,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屏幕上显示。)
坐城楼上 笑容可掬
生2:第二次是在魏军退去之后,诸葛亮高兴得“抚掌而笑”。
(屏幕上显示。)
魏军退去 抚掌而笑
师:你还说出了“笑”的原因,因为高兴。
生3:向众官解释了他冒险施用空城计,而让司马懿中了计的原因时,他“拍手大笑”。
(屏幕上显示。)
释计之后 拍手大笑
师:其实关于“笑”的词语还有很多。(生列举了冷笑、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等。)不同的笑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仔细揣摩,诸葛亮每次的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生1:第一次他是在假笑,他想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司马懿送上门来,让司马懿被他的阵势所吓退,这样他就可以守住西城县,所以就故意装作很轻松的样子。
(屏幕上显示。)
故作轻松
生2:第二次是看到司马懿中计了,庆幸自己的惊险之举获得了成功,终于保住了西城县和全城的老百姓,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来了,就笑了。
(屏幕上显示。)
如释重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