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60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想:
  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草堂,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草堂漏雨如注,无法安居,给全家生活带来了很大痛苦。在此情景之下,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写的是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体味、讨论
  1.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简介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离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范读正音
  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方法指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