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评点及启示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刘步春
上课了,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故都的秋”,开始了师生共同的精神旅游。
“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这是一个令人感思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在这个季节里留下不朽的咏秋之作,它们或恨或爱,或悲或喜,以自己的情思为文学长廊提供独特的艳丽,满足和滋养着人类的情感。现在重温几首学过的诗篇,再来体味一下它们的意境。”
简短的开场白过后,教师让学生集体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学生背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问:“柳郎中笔下的秋有何特色?”         
“凄惨!”
“凄凉!”
“杜甫的《登高》背得出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笔下的秋天带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苍茫!”
“孤独!”
“愁苦!”
“记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写秋的句子了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秋天呢?”
“赏心悦目!”
“生机勃勃!”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早读课上已经预习了,现在请同学们再简单地浏览一下课文,说说故都之秋的总特色。”
[ 点评 ]以上是课文导入,这是一次成功的导入。首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导入语。《故都的秋》所抒发的情感是独特的,感知、理解这种情感无疑应是这篇课文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教者从写秋名篇各不相同的抒情特色入手,导入课文,目标明确而集中。其次,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导入。一般的导入只是教者的独白,这堂课的导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有问有答,师生共同活动,导入的过程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听讲的过程。
同学们翻书的翻书,思考的思考,很快在文章第一节里找到了答案:清、静、悲凉,教师确认并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这里的清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一时语失。
师:“是‘清泉石上流’那个‘清’吗?”
学生说那是清澈、清亮的意思,课文的‘清’没有那么美好。
师:“‘渌水荡漾清猿啼’里的那个‘清’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那个‘清’是凄清,就是凄凉的意思。
师:“课文的‘清’就作凄凉解,如何?”
大多数学生赞同,但有同学认为“清”“静”“悲凉”词意应逐渐加重,一开始就用“凄凉”,与后面的“悲凉”形不成梯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