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7330字。  同步检测十五
  第八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真假/假期 剥啄/剥夺 模糊/模样  B.卖弄/里弄 差生/差错 手提/提防
  C.平和/和平  声调/调节  重量/量杯    D.角度/角色  兴趣/兴起  无数/数量
  答案:B A项,jiǎ/jià,bō/bō,mó/mú;B项,nònɡ/lònɡ,chà/chā,tí/dī;C项,hé/hé,diào/tiáo,liànɡ/liánɡ;D项,jiǎo/jué,xìnɡ/xīnɡ,shù/sh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磨损 磨肩接踵 瞳孔 一幢房屋  B.孤僻 独僻蹊径 晦气 诲人不倦
  C.笨拙  相形见绌  惶惑  惊慌失措   D.庞大  受宠若惊  推销  积毁消骨
  答案:C 解析:A项,磨肩接踵—摩肩接踵;B项,独僻蹊径—独辟蹊径;D项,积毁消骨—积毁销骨。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沙之书》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跟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______,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
  (2)夏季已近尾声,我______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3)我们在作家逼真的描述中完全忘记了这个基本故事是“虚假”的,而是为那本______的书千回百折,一心想探个究竟。
  A.凸现 领悟 神秘莫测   B.凸现 觉悟 变幻莫测
  C.突现  领悟  变幻莫测      D.突现  觉悟  神秘莫测
  答案:A 解析:“凸现”,清楚地显现。“突现”,突然显现;突出地显现。“觉悟”的动词义是由迷惑而明白,“领悟”是领会理解的意思。“神秘莫测”形容使人摸不透;“变化莫测”是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B.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能留住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
  C.一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总把中国股市的走势和中国经济的走势人为地割裂开来,总把中国的投资者和他们心目中的赌徒相提并立,搞得中国股市的舆论环境乌烟瘴气。
  D.不容置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谁都没有看见有人变成了甲虫,但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让人变成了甲虫。
  答案:D 解析:D项,“不容置喙”的意思是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改为“不容置疑”或“毋庸置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千年后,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造成了杭州等城市的供应、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重。
  B.我们谈话的时间不到一小时,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
  C.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变得不像是自己。
  D.仅在短短的三年之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显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
  答案:B 解析:A项,缺主语,可删掉“由于”;C项,“声音……不像是自己”搭配不当;D项,主客颠倒。
  6.下列对《沙之书》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罗列了一串几何学概念,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B.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
  C.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小说中的“我”同那本“沙之书”一样,也是虚构的。
  答案:D 解析:D项,作为作者,或者“我”,可以作为真实的人物,小说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
  二、课内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