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8020字。
蚌埠二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十月)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命题人:阚云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阅读题,第Ⅱ卷为表达题。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及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譬如说,有和四川都江堰齐名的戴村坝——南旺闸。
大运河是人工挖凿的,不是总依地势自然往低处流动的。运河走到山东境内,地势高了起来,大概比长江高40米左右。山东境内南旺一带的水在分水岭处一分为二。北边的地势南高北低,水往北流,流向天津;南边的地势北高南低,水往南流,流向长江。这对行船来说,是很伤脑筋的,由南边来的漕船,先要逆水爬坡,到了济宁之后顺水下坡,一上一下麻烦之至。
在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决口,改道,经常冲断运河,淤塞运河。因此人们被迫不断调整运河的河道,而且改动极大。明代时黄河南下徐州,在江苏北部入海,1855年突然北移,经济南,在山东北部入海。这样大幅度的迁移,直线距离纵越三百多公里,无疑对运河的流向和挖凿造成极大的困难。
查看乾隆五十年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和光绪年间的《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会发现运河河道极其复杂,在洪泽湖、白马湖、一样,有黄河故道,有淮河水道,有运河,有湖水,还有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运河中段的水源,既不是长江,也不是黄河,而是山东境内的汶河和泗水。汶河发源于泰山山脉的九个县的二百五十多眼泉水。在地势最高点戴村筑坝,截汶水,南流出南旺分水口入运河。明朝时工部尚书宋礼采用农民白英的建议,在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所谓分水拨,就是在河底用石头筑一个活动的鱼脊背式的拨,用改变石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即所谓“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毛泽东主席1965年来山东时,曾称白英为“农民水利专家”,称这个十四五世纪的伟大工程“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个“戴村坝——南旺闸”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被认为是运河上技术含量最高的“心脏”。
“水柜”的设置同样也是运河工程上的聪明举措,像南旺闸一样,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便构成一组“水柜”。它们将多余的水蓄存起来,待到枯水时再补水济运,起到引水、蓄水、泄洪、控水的作用。
运河的辉煌,除了它的历史,它的长度之外,还有它的复杂,它的精致和它的科学。运河不简单,奥秘皆在此。(摘自舒乙《爬坡的河》有删节)
4.下列关于“戴村坝——南旺闸”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戴村坝——南旺闸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与举世皆知的四川都江堰齐名。
B.戴村坝——南旺闸建于十四、十五世纪,其核心工程根据当时被誉为“农民水利专家”的白英建议设计建造的。
C.戴村坝——南旺闸位于大运河山东段济南境内,处在运河最高处的南北分水岭上。
D.戴村坝——南旺闸利用戴村这一汶水的地势最高点,筑坝建闸使汶水分流补给运河。
5.作者说“大运河里有许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下列不属于这方面内容的一项是()
A.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一带,黄河故道、淮河水道、运河、湖水以及坝、堤和闸相互交错,十分壮观。
B.在汶水河口筑分水工程——分水拨,用改变分水拨的摆放位置、形状和角度的方式对南北水量进行分流。
C.分水拨使汶水水流七分南下至淮扬,三分北上至天津,也可以四六开、五五开,甚至根据需要来一个倒三七开。
D.南旺周围的蜀山湖、南旺湖、马跳湖构成一组“水柜”,可灵活地调节水量,保障运河有相对充足的水量。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山东境内地势较高,沿运河由南往北行船麻烦之至,而由北往南行船也同样如此。
B.汶河发源于泰山山脉九个县二百五十多眼泉水,为中段大运河提供了水源。
C.古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决口,改道,使得当时的人们常常要大幅度地调整运河河道。
D.由于运河经常被黄河冲断和淤塞,戴村坝——南旺闸就是为适应和改变这种状况兴建的。
二、(32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质:做人质
B.歇当死,愿赐死当:应当
C.出身以徇其主徇:献身
D.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咎:责备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不如归其太子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B.①应侯以闻秦王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①秦因遣黄歇②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①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B.在太子易服后为使者驾车回国后,黄歇就守在屋中,常常称自己生病不见秦使者。
C.太子登基时,作为奖赏,封给春申君江东,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削弱对方力量来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