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30字。
2011届高考复习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复习方略
陈一鸣
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指考生能够按照试题的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白话文。翻译时,必须做到词语对译准确无误,语句通顺规范,如果能够翻译得流畅生动,则效果更好。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是理解的表现形式,没有翻译,理解的结果就无法表现出来。
一、了解《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考试说明》规定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能力层次为B级,即理解层级。
“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考查的句子是有特点的,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通假字等方面有典型性的句子。
可以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设计的每个考题都以“理解并翻译”为基础,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就不能对各类词语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更不能准确解答翻译文言语句的考题。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指考生能够根据特定的语境,读懂、弄明白文言材料中每一个句子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的内容和表达作出恰当的分析。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除注意对句子意思有明显影响的虚词外,还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等常考实词类型。
从近几年各省命题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中“翻译能力”的考查看,大多数省市采用了对第Ⅰ卷中画线的二至三句进行翻译的形式;还有少数省市采用了另给一段短文要求翻译,如2008年福建卷;也有个别省市采用客观题形式,如2006年北京卷;甚至有个别省市不设翻译题,如2007年北京卷,2008年江苏卷。但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不设翻译题,这都应该只是特例,不能代表命题方向,因为翻译是考查文言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方式。
二、掌握翻译文中句子的基本原则
㈠“信、达、雅”三字原则
我们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能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⒈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忠于原作,一一对应,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⒉达:译文明白晓畅,贯通文意,把握好原文的语气,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⒊雅: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有文采)。
㈡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原则
要明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直译”是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原文中的字字句句(只要它有实在意义)要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与落实,并尽力保持原文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翻译时,直接对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如:
【例1】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2007年高考江西卷)
【答案】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此例就可以直译,每一个字都有实在的意义。
“意译”是指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情况下,从着眼于表达原句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灵活地翻译原文字句和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的方法。在文言文语句是言简意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