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30字。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关于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
兴安涛声
一、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写作之道,贵在知性,是在知性引领下的写作实践。知:即知识,“性”即性灵、性情。不能想像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写作的冲动,写作的灵性,写作的思绪,写作的机窍都是从知性中来。而知性的获得,需要从大量阅读中积累和生发。我在作文指导中一直倡导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文章怎么写?大量的优秀作品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为文的成功之道。“熟读深思理自知”,脱离阅读专讲各种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是舍本求末。那样习得的东西是枯燥的,苍白的,无法引领生机勃勃的写作实践。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积淀与培养。
青少年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日后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出口成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是让学生在少年时期广阅博览,强记多背,让学生语言仓库“学富五车”。当一个人少年时期有了高山大海般深厚的语言积累,日后何愁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因此可以说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然后才能做到理解和运用,没有记忆何谈运用呢?如果我们从小学一年级起,规定每学期背诵10篇文章,到高三就能背240篇,从初中起也能背120篇,从高一起也能背60篇。可喜的是新大纲新课标,已经有规定中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小学70首,初中50首,高中30首。但是从积淀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素质来看,还显得不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倡导学生多读多背诗文作品。学生诵读、背诵了大量的诗文,语言仓库得到丰富,阅读百科书籍,知识信息得到扩展,人格和情操也会相应地得到陶冶,水涨船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也自然会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下面一些方法与模式:
(一)明确主题,制定目标,建立训练体系。
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及新大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明确提出了“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思考人生,提升思想”的主题,制定了“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写好文”的训练目标,建立“积累——感悟——初写——升华”的作文训练体系。并开始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分阶段地训练。
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读《语文读本》,要与课文进度同步(超前更好),读大纲规定必读的名著及古诗文背诵篇目,同时要求学生订一些报刊杂志,原则上要求每两人一份,统一放在班级的报刊架上,大家交流阅读,如《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创新作文》、《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写月报》、《青年博览》、《大自然探索》、《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都是同学们特别喜欢读的书。每天的第八节自习课,同学们可以自由进行阅读,并且我们还打破了一些束缚,如:课堂不许听音乐、不许离座的规定,只要是适合学生读的,只要是有益的作品(包括音乐),只要课堂是宜于学习交流的气氛就不对学生进行过多过死的限制。(当然,前提是班级有宜于学习交流的气氛)
所谓积累,就是积累知识,积累素材,为写作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从书本上积累,从生活中积累,读和写本身就是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从高一入学开始就准备三个笔记本,一个是摘抄本,一个是素材提炼本,一个是周记本。平时读书、看报,见到对自己有益的小知识、小资料,名言佳句、精采片段等都摘抄下来。这种抄写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积累和强化。平时听音乐,看电视,同学相聚、交谈,参加公益活动,户外游览、踏青等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积累的机会。有所见,就会有所感,所谓缘物生情,因情生文。经过提炼加工,随时写进自已的素材积累本中,以备正式作文时源头活水汩汩涌来。
至于周记的要求,则是每周至少三篇,须有一篇大作文。并且取材范围要跳出写日记那样的多写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小圈子,要着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