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0字。
巧用思维规律,激活写作素材
文章作者:许 涛
一、分类整理法
学生在写作时常会一头雾水,激不活任何已积累的素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积累素材时贪多求全,照单全收,却未对素材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二是不能分类积累素材,大脑中的素材杂乱无章,写作时茫然不知所措。
学生在积累素材时,判断什么素材才是好素材,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新颖原则。对于那些以爱迪生为代表的“老科学家”,以黄继光为代表的“老革命者”等已用滥用俗的素材,学生要努力回避。二是内涵丰富原则。好素材必定具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丰富内涵,如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即是如此。
有了一定素材积累后,对素材分类整理的工作必不可少。要完成素材分类整理工作,学生必须运用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将各种信息汇聚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同类合并,或得出优化方案的思维。素材的有效分类方式有二:一是按素材性质分类。学生可按人物、影视、故事、名言、诗词、歌词、生活细节等类型整理素材。“人物”既可以是“鲁迅”“十二月党人”等现实素材,也可以是“阿Q”“西西弗斯”等文学形象;诸如《肖申克的救赎》《死亡诗社》《美丽人生》等主题丰富的经典影片也是不错的写作素材;“故事”类所选的素材应是具备“小故事、大智慧”特征的言简意赅的素材;“名言”“诗词”类素材是最能彰显文采的素材;《橄榄树》《东风破》《隐形的翅膀》等“歌词”类素材往往能给文章笼上诗情画意。建议学生各类素材都能分别准备5~10个,如此一来必将在写作时游刃有余。二是按素材体现的主题分类。任何一个作文题,必然逃不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立意范畴,学生如能从这四个角度把素材归类合并,必能在构思时有效激活积累的素材,真正实现事半功倍。
二、论据替换法
近年来,李白、杜甫、陶渊明等素材在应试作文中的审美疲劳趋势正在逐步呈现,如有可能,学生应努力推陈出新,实现有效替换。学生可运用同向联想思维实现论据替换。如同样是写隐士的隐逸之风,通过同向联想,学生可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替换为“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庄子”或“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如能替换为在阿拉斯加过狩猎隐居生活的约翰•海恩斯就会更新颖。如以“掐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为素材论证“要做生命的强者”这一主题,学生可把“贝多芬”替换成在地坛苦思15年终于悟出生死真谛的史铁生,也可替换成当过矿工、酷爱阅读最终成为散文大家的夏榆。
同样,其他类型的素材也值得同向替换。以名言类素材为例,如写“惜时”这一主题,很多学生都能想到鲁迅的名言:“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如有足够的积累,学生可替换成其他名言,如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名言:“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将在风中枯萎。”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都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三、多元分解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拥有素材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