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0780字。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_____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6)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通“萼”,花蕾。韡(wěi):繁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3分)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不知物性,性情专断而自以为是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2分)译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4分)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张说,曾任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封“燕国公”。与苏颐(封“许国公”)同为唐朝开元(713-741)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对矫正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有一定的贡献。
(1)诗中“ ”、“ ”这两个地域的称代,照应了诗题中“幽州”一词。(2分)
(2)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的场景描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与该联最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C.云青青兮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