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谈谈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韩 凌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常常为作文时“无米下锅”而犯愁。这固然与学生的观察积累,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表达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分不开,但是与学生不注意发掘材料的多元性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使我们已经占有的材料在高考作文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呢?一材多用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种原料做出上百种菜肴,比如一条鱼,可以做成清蒸鱼,油炸鱼,酸菜鱼,糖醋鱼,烤鱼,干鱼等。那么,作为我们平时积累的写作原料,可否根据不同的话题加以变通,做出立意不同的佳作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在看了大型记录片《邓小平》后,邓小平同志三次被打倒,勇敢站起来,实行改革开放,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于是,我就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多角度开发材料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奥妙,做到材尽其用,在近年的高考中收到了喜人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我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引导;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邓小平高喊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益矢志不瑜,百折不饶,成为举世敬仰的“打不到的小个子” ,这不正是“诚信”品格的体现吗?“永远做中国人民的儿子”,这是自己对自己伟大人格的“诚信”,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诚信”,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信条的“诚信”,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大诚”和“大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因为在个人和祖国这架天平上,他始终如一的将生命的砝码压在祖国和人民一边,这不是一种惊世骇俗的“心灵的选择”吗?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当时的邓小平,全国共讨之,欲诛之,要“打不倒”,要站起来,要顶风搞改革开放,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高贵品质,做人民的儿子,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正体现了“坚韧——我所追求的品质”吗?通过这样的讲解讨论,学生受到深刻的启迪,增强了开发已经占有的材料的自觉意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