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60字。
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品质》一文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如丹柯式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开肋骨当火把,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更有无数如格斯拉兄弟式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以诚实的品质守护着社会的良知。然而,我们注意他们了吗?我们有过其他的思考吗?
我在课前,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先给全班学生投影一系列展示底层人真实生活和面貌的照片,然后,再请学生们用一个或者几个词语来表达他们看到这些图片之后一刹那间的感受。大部分学生神情凝重,在纸上写下的是:同情、卑微、可怜、苦难、难受……,少数几位学生写下的是坚强或者麻木,默默无闻或苟且度日等,但没有同学写到崇高或者高尚之类的字眼。
有人说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这些年轻人认识上的一个盲点,然而,这种说法是很能够引发我们的思维走向某一个深处的,包括引发我们对自己心灵甚至灵魂深处的审视,甚至于,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审视和思考。接着,我又抽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品质》全文,并且以“我眼中的格斯拉”为题,写下一篇自己的阅读感受。诚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真诚地对格斯拉的品质表示敬佩,对他的生活经历表示同情和难过,但也不乏一些学生表示了对格斯拉的另一种个人印象,那就是,他们觉得格斯拉实在够傻,够糊涂,够不会生活。或者比较公正地一分为二地说到,对格斯拉的品质表示敬佩,但不同意格斯拉的生活选择。甚至于,同办公室的其他学科的某些同事,读了作品之后也发出了“格斯拉太傻”的感叹。
所以,摆在我面前的,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特殊时代特定环境下,一个人该怎么选择?或者,当生活给你两难时,我们该如何作选择?或者,当时代需要和个人品质面临冲突时,你我们该怎样选择?
也许,有人会认为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是时代的必然,但我在阅读作品之后,最大的震撼并不是他们的悲惨遭遇,死得如何可怜,而是在面临死的时候他们所做的一切!在生活的绝境前他们始终默默坚持、执着守护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坚持?他们为谁而坚持?作者,又是为什么要写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呢?
有了以上的这许多的疑问,我便有了充分的理由借课堂这一现成的舞台,与我的学生们作一次真诚而深入的对话。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一定能有所收获,能拨动心灵深处最热忱那根弦脉,甚至,我想,我们会有许多值得感动的“感动”萌生。
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品质》主要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视角,讲述了靴匠盖斯勒兄弟俩的故事。兄弟俩对于制作皮靴来说,可以称得上活“绝”、心“诚”、意“痴”。所谓活“绝”,不仅是因为他们被公认为是全伦敦最好的靴匠,还有橱窗里那几双令人叹为观止的样品为证:“那双轻舞靴,轻巧得不可言传;那双绒口漆皮靴叫人看了垂涎欲滴;那双褐色的长统马靴闪着神奇的幽光,虽然是崭新的,倒像是穿了一百年了。这些是体现了一切靴的本质的典范,只有亲自见到了靴的灵魂的人才做得出。”兄弟俩对靴对主顾是绝对心“诚”。他们把全部力量都倾注在制作靴子上,虽然他们享有为王室成员服务的殊荣,但门面上没有任何标记说明这点,只是挂着“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他们只承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