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导学目标: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导学方式:
整体感知——朗读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三、导学要点
【导入新课】
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发、浮想联翩的话,秋则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品。请同学们打开诗词歌赋的记忆库,捡拾出几片金黄的秋叶,好吗?(学生七嘴八舌,教师鼓励表扬)(投影)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呢?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配乐)
四、【讨论品读】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秋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整体感知)
讨论:色、声、实、味。“味”这个字是全文情与景的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须细酌慢品。
2.作者认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韵味有何不同?(筛选信息)
圈画:清、静、悲凉、慢、润、淡……(味的具体内容)
3.写北国之秋而多次点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鉴赏评价)
讨论: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
点拨:联系文题“故都”(故乡、故国、故人)理解。
4.作者用他那丹青妙笔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