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2510字。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一卷做在答题卡上,第II卷做在答题纸上。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秸秆jiē       可发一 噱jué        老两口        美轮美奂
  B.坍圮pǐ        圯上进履yí         笑咪咪        淡泊名利
  C.桔梗jié       一语成谶zhèn       明信片        计日程功
  D.垛duò口      人影幢幢chuáng      一炷香        再接再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如卧虎,如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由于缺少必要的制约,少数干部生活糜烂,一次宴请动辄几千上万元。群众对这种一饭千金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
  D.这里是热带雨林,连绵不绝,地老天荒,到处是蛇蝎毒瘴,令人望而生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
  B.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给人以思想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低劣的文化产品,迎合粗俗情趣,污染人的灵魂和生活环境。
  C.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4.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②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③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④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⑤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⑥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⑤⑥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⑥③⑤②④①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格致”到“科学”
  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意思是,西方学问源自中国。Science(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中国士大夫问,Science是什么?洋人说,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中国士大夫说,这种学问,中国自古有之,叫做“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四书集注》的作者朱熹先生解释说,“格”就是“到”,“格物致知”就是“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这不是你们的Science吗?洋人一听,大为叹服,从此Science便译为“格致”,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使用了半个世纪。
  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 ,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达到圣贤境界。在朱熹先生看来,真要用全副精力去研究实物,那叫“玩物丧志”;让你观察外物,为的是内省,好像参禅,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明朝的另一个理学家王阳明曾讥笑朱熹的“格致”说:“有一位朋友姓钱,想成为圣贤,我就让他去‘格’庭前竹子。钱先生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个道理。我就自己去试,‘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了!”对此,胡适先生说,“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建立科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