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6260字。
河北冀州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I卷(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6分)
1.语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牛虻(máng) 倾听(qīng) 精典 防危杜渐 唇枪舌剑
B.砧板(zhān) 押解(jiě) 收讫 攻城掠地 浅尝辄止
C.聒噪(guā) 颤栗(chàn) 扣押 志大才疏 民生凋弊
D.籼米(xiān) 噱头(xué) 发轫 雍容大度 兄弟阋墙
2.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B.日前,美军在其“猎星”行动中使用了一枚“标准3型”导弹,在距离地球表面208公里处,成功击中一颗失控卫星。此举打破了世界的宁静,俄罗斯认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必须阻止美国将军事行动之手伸向太空!
C.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冰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不久英国也望其项背,陷入了严重危机。
D.我国民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由于技艺拥有者的观念问题而只留给家人,但仍能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B.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难在营造着国民之性格和公民之精神。一些重大的灾难正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一个国家的公民性格的养成。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2008年,奥林匹克的精神将随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火炬传遍世界,中国的古老文明也将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春水晴峦》是一幅山水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家笔下的朦胧意境,映照出实实在在的心情文章。
①山坡上舒展着绿色苔草 ②山脊在平远中突兀矗立
③船帆在江河上影影点点 ④石间水口涌动着汩汩清泉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5.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②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④行有不慊于心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⑧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A.①②③⑥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⑤⑧
6.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忧劳可以兴国⑤长吾女与汝女⑥驼业种树⑦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⑧将成家而致汝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④⑧ D②③⑤⑦
7.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②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③洎牧以谗诛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⑥戍卒叫,函谷举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⑧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⑨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A.①⑨/②⑩/③⑥⑦/④⑤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⑨/③⑩/②④⑥⑦/⑤⑧ D。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
8.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仪封人请见(引见)②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③一言以为不知(通“智”聪明,智慧)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至于)⑤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错误)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付出)⑦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比(结合)⑧入则无 法家拂士(辅助)⑨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作楷模)⑩今王鼓乐于此(现在)
A.①②③⑥⑧⑨ B。①②③④⑦⑩ C。④⑤⑥⑦⑧⑨ D。②③④⑤⑦⑩
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9——11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 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 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