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060字。

  商丘市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Xingxing2242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1. 请将所有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1-6题、12-15题的答案涂写到答题卷相应位置。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本人的姓名、考场号、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3. 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古时代,人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他们而言毫不足怪。然而,从哥白尼时代开始,我们就被降级为绕着一颗非常平凡的恒星公转的行星,而该恒星又是绕着我们看得见的不过是一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典型星系的外边缘公转。我们现在是如此之谦和,我们不能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假定,在围绕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这只有在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胀率处处相同时才有可能。平均密度或膨胀率的大区域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不同。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因为宇宙的膨胀是如此之均匀,所以人们可按照一个单独的数,即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它。现在这个距离在增大,但是人们预料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正在降低这个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这和起始宇宙的大爆炸相当相似。大挤压是被称作奇性的一个东西,是具有无限密度的状态,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这就表明即便在大挤压之后存在事件,它们要发生什么也是不能预言的。但是若在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的连接,就没有合理的方法说一个事件发生于另一个事件之后。也许人们可以说,我们的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而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如此之低,引力吸引对于减缓膨胀没有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度相互离开。
  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1.对“我们现在是如此之谦和,我们不能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对于上古时代,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固然有所进步,但认识的还不够十分到位。
  B.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绕着一颗非常平凡的围绕着普通星系公转的恒星公转。
  C.我们和上古时代的人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地球只是一个绕着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D.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不是古人认为的宇宙的中心,它和其他众多星系的背景是一样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可以按照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宇宙,因为宇宙的膨胀是均匀的。
  B.虽然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宇宙的膨胀率。
  C.“大挤压”和“大爆炸”后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此状态下失效。
  D.作者认为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肯定了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客观事实。
  B.作者认为宇宙的遥远的未来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C.宇宙的平均密度无论是大于临界值或小于临界值,地球都会收缩。
  D.目前还不能预测宇宙在大挤压后将会发生什么或不发生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