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意境•意趣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新动向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邮编:225700)
诗歌鉴赏是各地高考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更趋开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一、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即“意象”。它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有机统一,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诗歌之所以使我们感动,就在于诗歌的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的情感世界,就在于我们进入一个个诗人用心灵为我们构建的精神家园。命题人力图让考生跨越年龄和阅历的局限,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其所包含的旨趣、情调、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可以说,意象是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因此考生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文化内蕴,可参见拙文《古典诗词典型意象摭谈》(载《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4年1~2合刊)。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4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再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