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约6280字,附有“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约4950字。
后人之鉴
六国论
从容说课
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的第一课。《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过程中,在注重整合、倡导开放、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新模式下,聆听依然清晰可闻的历史回声,让激荡起的历史回声在我们心中久久萦绕,光照千秋。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作者为什么还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展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是比较难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国形势图、朗诵资料、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
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
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
2.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
3.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下面,我们就学习《六国论》,看看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何以演变为一枝独秀的。苏洵的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论证技巧证明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哪位同学对苏洵有印象?
生 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北宋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生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师 讲的不错!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暴霜露,斩荆棘( ) (2)暴秦之欲无厌( )
(3)弊在赂秦( ) (4)洎牧以谗诛( )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读音的把握,涉及到一些多音多义字,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掌握。
答案:(1)pù (2)bào (3)lù (4)j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提示:此题是检查在预习中对文言词语字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1)率:都,皆。(2)盖:因为。(3)速:招致。(4)数:运数。(5)与:亲附,结交。(6)革:改变,除去。
3.《六国论》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北宋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督促我们对文学文化常识给予关注,首先要落实课本上的知识。
答案:《嘉祐集笺注》 苏洵 苏轼 苏辙 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