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个字。
单县天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孔孟论学习
对于学习,或许你很快乐,很充实;或许你很厌烦,很害怕;或许你很盲目,很迷惑;或许很明确,很主动……不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正常感受。不过,除了这些点滴零散的感受外,我们也应该有一些冷静深入的思考,想一想什么是我们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原则,学习意义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会读书的人。孔子和孟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教,他们最有资格谈论读书学习,不过我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经历,也完全有资格和他们对话讨论。大家一定当仁不让,关注孔孟,敢于发问,敢于讨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理解积累由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
5、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知识结构
学习方法:1、2、8、9、10则
学习态度:3、、4、11、12、13则
学习原则:5、7则
学习意义:6则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论语》的艺术特色: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他教给学生的也都是些实用的知识。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和寓言,长于论辩,富有气势,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暴十寒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