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有详细答案,约11130字。
江西省玉山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刘金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榫头(sǔn) 讥诮(qiào) 不落言筌(quán) 赧颜苟活(nǎn)
B.朱拓(tà) 省识(shěng) 天梯石栈(zhàn) 金块珠砾(lì)
C.丝绦(tāo) 怂恿(sǒng) 钿头银篦(diàn) 啜菽饮水(zhuì)
D.棺椁(guǒ) 觊觎(jì) 贫而不谄(chǎn) 伺机而动(c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耽误 顶呱呱 切磋 断章取意
B.勉励 糊涂帐 坍塌 厝火积薪
C.缉录 迷彩服 洽谈 忍辱含垢
D.融资 肉搏战 翩跹 嘉言懿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朝鲜、韩国发生炮击事件后,西方一些媒体认为,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朝鲜都处于下风,朝鲜不应该班门弄斧,和韩国以硬碰硬。
B.清代著名学者汪月桢的学术著作《月日考》,以史书卷次为顺序,逐卷逐条,不胜其烦地将所有的干支纪日换算成月、日形式,详加考辨。
C.北京奥运会上,曾有记者说这将是姚明最后一次代表中国参赛,没有想到竟然一语成谶,再一次应力性骨折可能使姚明彻底告别国家队甚至是篮球事业。
D.冯友兰先生曾在其八十岁华诞的庆贺宴会上说:“我虽然已经是老气横秋了,但仍然要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勉励自己,为社会做贡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毛岸英》围绕父子情、夫妻情、母子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和丰富,深受观众好评。
B.著名作家贾平凹近日发表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除了想象奇特、语言优美外,许多读者认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它突出的优点。
C.《寂寞》这首诗歌跳跃性极大,将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乡下与城里等时空和地域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D.近日,西班牙和英国的科学家联合研制出了一种添加了羊毛和海藻的砖头,这种砖头比普通砖头更加耐用,经济成本更加低廉,而且可以适用于各种极端气候环境。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
①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
②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
③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
④这个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
⑤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⑥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
A.①⑥⑤④②③ B.③⑥②①④⑤
C.④⑤②③⑥① D.③①⑥⑤②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6.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②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