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00字。

  2011年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论语》
  1.阅读下面《论语 》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 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 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解析】(1)“行己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答案】(1)A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
  (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2)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 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 ”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1)“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答案】(1)B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