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次教学体验的思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王东杰
邮编:161005
近年来,随着自费生的大面积出现,在校学生之间的实际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传统的不同层次学生在一个班学习的教学形式造成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两难境地,对培养尖子生、发展特长生、激励中游生、提高滞后生的教学要求是一个极大挑战。要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又能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为此,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分层次教学尝试。有的是固定管理班级、学生实行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走学制”的分层次,有的是个别科目的分层次教学,有的是按不同成绩以班级的形式实行教师分层次教学。各地对分层次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也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和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我省在2000年开展教改的实际情况,我们从2000开始,在学生入学伊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现结合分层次教学的不同情况和个人的体验做番思考和总结。
1,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模式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们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班级,即全学年成绩靠前的一百名学生自然化入A班、其余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化为B班、自费生化入C班,同时,按照分层次分班的原则,每学期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