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970个字。

  学科课时教案
  课题:沁园春•雪
  第1 课第1 课时课型:阅读赏析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9月日执行时间:2010年9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知识与技能: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批注:
  重点难点:
  1、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2、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 朗读并试背全诗。
  2、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2、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3、回忆词的有关知识:概念、分类、派别
  4、字词,学生板演
  qìn wéī fèn    ráo  xùn   shǔ  hán      chán yú
  注音沁惟分外妖娆 逊数风流人物成吉思汗单于
  páng bó    yìn
  磅礴胤
  5、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6、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45年发表背景,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
  课题:雨说
  第2 课第1 课时课型:阅读赏析总序号:
  编写时间:2010年9 月日执行时间:2010年9 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知识与技能)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
  步展现。(过程与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