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330字。

  第2课 祝福
  一、整体把握
  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读 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
  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④利于剪裁。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
  二、细部探微
  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点拨 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3.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点拨 (1)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绘祥林嫂外貌的语段可以发现祥林嫂的外貌有如下变化:①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红,顺着眼。②再来鲁镇,三十一二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③临死之前,四十岁上下,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