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感教育
广西南宁三十八中:劳尔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教学内容来看,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诗文辞赋,姹紫嫣红。从教学形式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展示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应该是海阔天空,那么语文教师也应放开手脚,自由驰骋,在教学过程中不囿于规行矩步,创造力不致受到压抑;同时也应有开有合,控制适度,收放自如,否则无控制之课就会如断线的风筝,随流飘荡,任意东西。优化的语文教学应是驰骋与控制的完美结合、疏密有度、节奏张弛适宜,而最佳者莫过于在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一) 创造性展现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的,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构成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