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80字。
2、永久的悔
惠来慈云实验中学 吴素洁
【教学构思】
教学本文要理清全文脉络,学习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从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全局性莫及的感情。人文目标上,可让学生联系实际,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他们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人,都无法抗拒自然规律,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要等到良心发现时,却已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该是怎样的遗憾和愧悔啊!人的一生中,朋友可以有很多个,友谊可以从头再来,惟独父母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失去了这人间的挚爱亲情,任何弥补都是无济于事的,也许只能留下永久的悔。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2,学生讨论,小结:
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
3、把握课文结构。
⑴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⑵划分结构(板书)
一、(1-2)点题: “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家庭的基本情况
二、(3-9)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 幼年的生活状况
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扣题: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