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眼”解读
       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 刘方池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章也有它的“眼”。一篇文章,一旦有了修辞艺术的眼,就会鲜活起来。传神写照,妙即在“眼”,犹如高手下棋,一子领先,而满盘生风。这里所说的“眼”,并非指行文中某个字用得传神,巧妙,某句话显得精辟、蕴含哲理。它是行文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精心写就的“慧眼”,更简单地说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曾提出“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之句,此秀句即此文所说的文眼,秀句的独拔则指文章布局的中心,对结构、形式起着纲领的作用。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染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艺概•文概》),他又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生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艺概•词曲概》)。所谓“神光”,就是主题思想。下面就高中教材部分散文篇章中出现的“文眼”谈谈它与文章结构、内容、中心等的关系。
一、“文眼”的位置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艺概•文概》)可见,“文眼”在篇首,则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刘白羽《长江三峡》的开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就是“文眼”。全文所写景物,全在“雄伟瑰丽”四字。作者描写三峡气势的峭拔、水势的凶猛、惊心动魄。浩浩长江,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而笔下的山水,尤其是气象万千的云霞的色彩描写以及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优美诗篇、民歌民谣,都体现了三峡的“瑰丽”。这篇首的“雄伟瑰丽”是统摄全文的神。文眼若在结尾,则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之效,即“卒章显志”。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文言在篇末:“……敢于在雨中登泰山,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这个文眼,既呼应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