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平潭县流水中学陈云惠
作文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还有重提的必要。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正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长期以来,在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几种现状:
○教师方面:教师重阅读轻作文,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忽视淡化了学生的语言训练,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了写作素材的积累。
○地域与文化氛围方面: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写出来的作文不能与时俱进地鲜活地反映新社会、新变化。
○学生方面:学生方言意识浓厚,平时较多地使用方言,弱化了普通话的训练,以致于在作文中就出现出表达不通顺,病句多等现象,而且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与时代潮流脱节了。
以上不全面地列举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现状,这些现状使得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材料陈旧低幼,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大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作文教学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不可深入了解的“过街老鼠”,人人得而弃之,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之中,但升学考试的存在,作文比重的巨增,又不能不令人产生怕而亲之、近之的矛盾思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陷入这种的困境呢?它又如何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呢?这不得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深刻地探讨与反思。
笔者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对作文教学颇感无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况,使作文教学能被视“人见人爱” “人人称快”的事呢?本人在反复研读《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积累写作素材,是成为“巧妇”的前提
通过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写作水平差,除了语言不够流利,写作技巧掌握不到位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题材的匮乏,使得作文成了“无米之炊”,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没有素材谈写作,那些技巧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是整个写作过程的最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以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1、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积淀语感。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虽然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图书馆不健全,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朝诗人杜甫早就认识到读书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学大师,他们并没有进过专攻文科的高等学校,却在文学上有着空前的成就,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私塾中打下了很好的文字根基”,那时的语文教学,“教的时间不多,学生自己读自己写的时光不少”。可见阅读对写作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等。可见,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不单能积累表层写作素材,更是能够从深层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就很有必要了,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借书,然后再延伸到课外。所阅读的对象,无论是名著还是杂志报刊,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不能无目的的“放马式”的,应指导学生作笔记、写随笔,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观察体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