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10字。

  《雨巷》教学实录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皇御苑学校 黄强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问答法。
  【多媒体手段】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朗读感悟
  1、引入新课:
  上课前放江涛歌唱的《雨巷》,营造一种优美而又伤感的氛围。
  师: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今天又走进了江南的雨巷。上课前同学们听了江涛歌唱的《雨巷》,大家感受怎样?
  生:有些伤感、有些低沉、旋律优美、很抒情……
  师:感受得很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戴望舒创作的同名诗歌《雨巷》(板书:《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戴望舒也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成为了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诗人独自走在雨巷的情景。首先,让我们了解这一课学习的目标。(展示教学三目标)
  2、朗读课文:
  师: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起解答。
  (同学自由朗读)
  3、纠正易读错的字。
  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读毕。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1:忧愁的。
  生2:哀伤的。
  (明确:朦胧、低沉、感伤、充满着愁绪、抒情味浓,美)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同学举手。
  师:好,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大家听时请思考:
  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出现了哪几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