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90字。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兰亭集序》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魂”,即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对于《兰亭集序》这样的经典文本,我抓住了认识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关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背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序言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为《兰亭诗》作的序言,是关于游宴的一篇名作。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学生学习本文时,借助注释,能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但由于阅历所限,学生的难点就在于对王羲之思想的理解。因为本文不仅仅是王羲之个人的思想展现,更是古代文人们对功业、命运的深沉思索。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兰亭集序》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精神的最佳蓝本。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达到对生死这一问题的积极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
生:背景介绍(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王羲之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课上由学生简介作者的有关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该如何整理归纳所收集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教师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请一名学生读准易错读的字。)
生:(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哪三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下面,大家从2-4段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生1:第2段是“乐”,第3段是“痛”,第4段是“悲”
师:那么,朗读时怎样传达这种情感?
(师生交流,形成共识。)
第一、二自然段朗读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第四自然段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