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70字。
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老师:现在“甲流”猖獗,我市已经有五十多所学校出现“甲流”病例了。与疾病斗争,始终是我们人类的一大主题。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篇跟疾病有关的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页。(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
老师:请大家想一想,标题的中心词是什么?
学生:“最后”/“常春藤叶”/“藤叶”。
老师:什么叫中心词?看看标题是什么短语。
学生:偏正短语。
老师:对了,偏正短语。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在什么位置?
学生:后面。
老师:是的,在后面。那么课题的中心词就是“藤叶”。我们这个标题是一个中心词两个修饰语。
学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老师:呵呵,不错!你这个联想很好!在心理学上,这叫做“知识的迁移”;用一个成语,可以叫做“举一反三”。不错,不错,知识迁移,效率加倍。但我要问,把两个修饰语去掉,标题不更简洁吗?
学生:……
老师:“藤叶”前面如果没有任何修饰语,我们想想看,会是什么样的叶子,可以确定吗?
学生:不可以确定。
老师:那么将有可能是葡萄藤叶,也可能是紫藤的藤叶,还可能是葛藤的藤叶……,情况是N种,茫无边际,叫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我在作文评语中批的“不具体”,或“大而空”。这样的标题叫人一看就没有读文章的兴趣了。
学生:那么我写“紫藤藤叶”。
老师:你说的正好是我准备问的问题了。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藤叶,偏偏要写“常春藤叶”呢?我们写文章有个原则——写什么,要根据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什么事物能够最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选择写什么,这就是“因情为文”的原则,而不是“为文造情”。大家看看,“常春藤”跟“紫藤”“葛藤”之类比较,有什么特别的吗?
学生:有温暖感/有生命力/有春意在。
老师:对了,选择什么藤叶,就是表现什么思想情感。刚才大家说的“温暖感”“生命力”就是跟本文的主题相关。我就联想到“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但是话说回来,标题单单是“常春藤叶”,你们会很快就想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不想/不是很想。
老师:在“常春藤叶”前面加上“最后的”限制一下呢?
学生:露出笑容。
老师:在“藤叶”前面加“常春”二字修饰,标题有了象征意义,有了主题思想;再加“最后的”限制,就有了独特性,有了特定的情境,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新颖”或“新意”。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上叫做“陌生化”手法。最后小结一下,我们拟标题要“凸现主题、新颖动人”(板书),写正文也是如此。“凸现主题”要注意选择材料,注意看出事物的象征价值;要做到“新颖动人”,就得采用“陌生化”手法。好了,开始读课文,注意圈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默默读书。
学生:复述(略)
老师: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学生:我觉得他说得不够具体,好象掉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老师:谁知道,掉了什么?
学生:……
老师:没谁知道,没关系,等会儿我们会知道的。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个要素,我们还记得吗?
学生:(记不全了)
老师:来,我们复习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