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3340字。

  浙江省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9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原创】
  A.豇(jiāng)豆  看(kān)守   忧心忡(chōng)忡   暴戾恣睢(suī)
  B.脊(jí)梁   愤懑(mèn)   敛(liǎn)声屏气     间(jiàn)不容发
  C.租赁(lìn)   蒙(méng)骗  孑(jié)然一身      呼天抢(qiāng)地
  D.缜(zhěn)密   恣(zì)意   风流倜傥(dǎng)    原形毕露(lù)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原创】
  A. 发错药,会害死病人啊!人命关天!医护人员除了细心还是细心。这虽然是老声常谈,还是要一再强调。
  B. 知道“拈花微笑”这个谒子是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北大的教授来为我们讲课,学生们来晚了,三三两两,一会儿进来一个,可是他一直微笑着看着我们。
  C.在中国古代哲人中,以老子最为世故,为其入世极深然后又脱身而去之故也。他综观人间万象,世间百态,以哲人之玄思,抽象天地人,而为一部五千言之格言。
  D. 这种人精通歪门斜道,喜好玩弄江湖之术,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编织关系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原创】
  A.龙岗区人民法院庭长贾宇指称原征地办主任刘新云及其妻子赵海燕大搞违章建筑。赵海燕也反戈一击,呼吁纪委立案侦察贾宇。
  B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在创作上不能积极创新,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把童话弃如敝屣。
  C.“福雄”是巴黎的一家非同寻常的商店,它从全球各地网罗了16500多种稀有食品,供应给世界各国讲究吃喝的人们。
  D.近日,各地都在开“两会”,代表委员关于开征各种税收的建言献策甚嚣尘上。比如有人建议开征“绿税”,有人提出开征气候变化税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原创】
  A.4名30岁左右的男子,打着”名为促销电影,实为变相敛财’的幌子,擅自发行彩票。
  B.据韩国的《朝鲜日报》报导,第三代朝鲜的领导人金正恩近期已经被推举成为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韩日媒体立即猜测,金正恩很可能在接班之初,独立访问中国,时间可能会在两会之后。
  C.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第二核电站冷却功能失灵,日本政府已对两座核电站宣布“核能紧急事态”,要求第一核电站半径10公里、第二核电站半径3公里以内的居民疏散避难。
  D.最早感受到压力的是那些民办、高职院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生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学春坦言,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遭遇了招生困难、供需矛盾失衡初现。
  5、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较短的句子,要求读起来简短明确。(4分)         【原创】
  嫉妒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缺陷心理。
  6、近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体联合主办的“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结果公布,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个中华传统节日首次以各具形象的标志出现,并试行推广一年。请你从下面两幅图中选择一幅,描述画面内容,能揭示画面内涵(4分)                                                     【原创】                                                                 图一                              图二
  选择    
  7、时下,“纠结”成了流行的口头禅。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或词组将以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4分)                                   【原创】
  (1) 唐代李白的古体诗《古意》中就有“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的诗句。
  □□□□
  (2)我来告诉你“蚁族”心中的纠结。
  □□□□
  (3)他顿时被难住了,表情越来越纠结,最后只好连叫几声“妈妈妈妈”完事。
  □□□□
  (4)这不是一个人的困惑,而是纠结在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驱除和消弥的困惑。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
  (选编自2011年浙江省高考名校名师新编“百校联盟”交流联考卷)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