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论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中的教师角色创新

宋春宇

(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真正体现学习本质的学习类型。要把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语文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师就必须从观念、能力、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角色创新,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学习本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1]研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门真正体现学习本质的学习类型。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和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2]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取的是后一种含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正是适应了这种时代背景,“研究性学习”走进了校园。面对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从观念、能力、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角色创新,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本文就此从语文教师角度谈谈一己之见,以抛砖引玉。
创新教育观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沉湎于经验式甚至程序化的教学中,几乎不去主动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束缚了学生自由发展,忽视了学生是“主体的人”。[3]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不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学习体验、行为习惯等方面。关注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发展,努力培养对学生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志和意趣来组织教学,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然后再以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求使他们跳起来摘到桃子,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赏析文章的“画面美”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等问题展开讨论。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从旁总结深化。这样就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而学会鉴赏散文。可见,“以学生为本”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性意识,促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感学习,产生学习动力,而进入一种“乐学精思”、“欲罢不能”的境界。
  二、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