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深入开掘,利用好教材
——谈高三复习阶段教材资源的利用
襄樊三中  张莉
现阶段,有些语文教师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于是便淡化文本的作用,甚至弃文本不用,这种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分析高考试卷所有的知识点都和课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课本不但要用而且要好好地用。
高三复习阶段,读课本不但要在字、词、标点、修辞、仿写等方面下足功夫,要用好课本,还要会对教材资源进行重组拓展,深入开掘,把经典文章内化为精神力量,即通过一篇篇凝聚著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文章的选择
对高中阶段六册课本的文章进行筛选。现代文从人文的角度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如: 《荷塘月色》、《黄鹂》、《我与地坛》、《〈宽容〉序言》、《古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为何而生》、《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等,另外,还有鲁迅先生所写的或关于鲁迅的10篇文章;文言文共40篇,可以选择其中的20篇让学生精读。
二、复习形式
(一)反复诵读、体味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少讲,重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高三复习阶段。
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训练轻熏陶学习模式,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而且也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汉语具有整体性、形象性、流动性的特点,许多深沉的内涵对阅读者往往是可意会而难言传,文学作品则更多地包含着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情采、富于词语特定的个性、指向和韵味。教师肢解式的宣讲很大程度上碎化了课文和谐浑然的意境,极易异化其滋味、浅化其内涵,学生也失去了进行语感训练、体验和内化作者所反映的精神历程的时间。
再则,老师应强调朗读。因为默读是读者听作者说话,朗读时,读者就站在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不出声诵读,不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从朗读到背诵,作者的语言经过咀嚼消化,变成了自己的语言,阅读的时候,遇见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不仅“似曾相识”,而且司空见惯,阅读能力就提高了;写作的时候,想用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就会涌来笔端,取之左右逢源,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了。诵读还创造了一个学习语言的活的语境,所谓“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
(二)引导学生深入开掘教材,提升学生的认识
下面,我们不妨结合课文,具体谈谈教材的利用。
如《荷塘月色》一文,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重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文中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新奇贴切的联想,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新而不失自然”,它在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总体风格下,又有精心“推敲”的炼字。在学生诵读中,老师都应再次点拨。化静为动的“泻”“浮”二字,一写月光,一写雾气;信手拈来的量词活用,如“一丝”(的颤动)、“一团”(烟雾)、“一两点”(路灯光)、“一道”(凝碧的波痕)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文章大量叠词的运用,更显示了朱先生超凡脱俗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妻子“迷迷糊糊”哼眠歌时,作者“悄悄”地披上大衫;由于四周是“蓊蓊郁郁”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就“阴森森”的;荷叶很密,是“田田”,出水很高,是“婷婷”;流水“脉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