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个字。
《童趣》备课笔记
作者:刘建琼
一、课文悟读
清中期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郑燮、沈复等。郑燮的家书随意、口语化,多琐碎之事,亦令人喜爱。袁枚的《随园记》文笔自然,不见用力,而文气十足,让人觉得结构颇为严谨,表现了相当的修养和才气。《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性作品,共六卷,今存前四卷,记述家居及游历生活。这组文章,文笔细腻,不作粉饰,明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读罢《闲情记趣》,我们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人性人情之真。罗丹有言:“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闲情记趣》包含着一种“真实”基础上的“真诚”,真实地反映作家的生活,真诚地表现作家的心。文章以“余忆童趣时”起笔,以“此皆幼时闲情也”作结,“忆”是朝花夕拾,是“我”的经历,是铭刻于心的生活;“皆”是经历的所有,是“我”曾经、而今渴望的“闲情”。当然,“夏蚊成雷”如“群鹤舞空”,凹凸土砾如造化丘壑,“一癞虾蟆”则如“庞然大物”,此等事例也就成了一个真诚者向另一个真诚者讲述的真实故事。难怪,高尔基如是说:“文学是以其真实而才伟大的一种事业。”《闲情记趣》拥有这样的内涵。其实,“真实”和“真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真诚的志趣、真实的记录、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是和谐的。沈复在长期的幕僚生涯、官场笔墨中,见尽了庸俗与卑鄙,依人作嫁,堪为痛楚。这些大概就是寻求“闲情”的缘由吧。童年的趣事,天真浪漫的本性,便斟满了一杯杯,写成了一篇篇,《闲情记趣》便是真实的一杯,真诚的一篇。所以,当我们品味“闲情”,首先要尝其韵味,领略其中的真实和真诚。
趣味兴致之真。《闲情记趣》充满童年天真的稚气、纯洁的心地、直率的性情。解读文本,读到蚊而鹤,烟而云,草而林,虫而兽,土砾而丘壑,癞虾蟆而庞然大物等趣味,美妙无穷。奇妙的艺术手法给作品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效果。《闲情记趣》用奇妙的想像使儿童本色尽显其中,使藐小微物,现出了物外之趣,读来令人怡然称快。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开篇写到“时有物外之趣”,联系全文,探究一下“物内之趣”和“物外之趣”指什么?
探究学习:
通览文本便知,“物外之趣”从“细察其(指藐小微物)纹理”而来,即从“物内之趣”而来。“物内之趣”当从“细察”而至,也就是2—4段所写的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丛草为林”,“虫蚁为兽”,癞虾蟆乃庞然大物,等等,“物外之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