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70个字。
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王君
【教学说明】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如果我们站位稍高,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我们会发现,《我的叔叔于勒》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
我之所以说作者并不完全着力于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因为细读文本,我发觉下面这个疑点值得重视。
虽然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其实于勒和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并没有实质上的接触。就算最后“我”(若瑟夫)曾代表父母付钱给于勒,并且自作主张多给了于勒小费,于勒也表示了感谢。但在这样的接触中,心眼透亮的其实也只是“我”单方面,于勒完全处于无知觉的状态。这一次接触依旧算不上是于勒和我们的正面接触。也就是说,至始至终,在文本里,于勒都仅仅只是一个“符号”。作者故意置他在亲情的“蒙昧状态”中,让他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并不掌控发言权。这就留给了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使我们对“于勒”的象征意义浮想联翩。
那么于勒这个人物到底有何意义呢?
我们再转一个方向,看看于勒给予菲利普一家的真正影响何在。普遍的解读认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梦想中的一棵发财树,是菲利普夫妇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在于勒这面镜子面前,菲利普夫妇露出了贪财忘义趋利避害的丑陋面目。但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于勒真的是菲利普一家的梦想和渴望吗?
如果我们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疑点。
我的教学,就是从这些疑点开始的。我希望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带领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让学生通过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简单地去批判任何一种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追求立足文本,通过鼓励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和扎扎实实地咬文嚼字走进文本深处。我不断地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面前,让他们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尝试着不断设置两难处境,让阅读介入学生的生活。我相信科尔伯格的话:让他们产生两难处境,让他们的灵魂颤抖。每一个选择都是挣扎,都是冒险,都是精神生命的参与。唯有这样,师生生命才能产生共振,才能获得高峰体验。那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先看题目,如果把题目的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文当中去,你怎么读这个题目。
(生举手读,有的读得很平淡,有的读得很动感情)
师:看来处理很不一样。先弄清楚,“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是谁?
生:作者。(众笑)
生:菲利普。(众笑)
生: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
师:小心小心啊!小说中的“我”都是虚构人物哟!“我”是一个小孩子,是菲利普夫妇的小儿子。
【投影展示】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