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的真实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的思考
东源镇中 殷蝶龙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如果说“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的核心任务精要概括的话,那作文作为写的一块,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教育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读写的功用来说,读的功用在于吸收、充实、提高,而“写”的功用便是由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后的外现与创新。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应看到,在语文教学中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农村初中教学一直未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固而,对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将是我们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形式单一,作文训练为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兴趣
多年来,教师是上作文课无非是老调重弹的三步曲。即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最后是教师挑灯夜战,精批细改。这好比是农村大戏台上演出的戏目,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想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2) 失去了自由,学生很难有写作中的创新。
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想写得有特色或有创造性,那“自由”是很重要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而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 很多时候,在恰恰不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相反,倒是强行命题,框死文体、限定字数、规定写法,粗暴批改。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是不足取的。
3) 拔高立意,提倡虚构,背离了写作的根本宗旨。
学生作文训练应该写自己身边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不少农村语文教师这样说:“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有意义的不多,让学生虚构点故事情节未尝不可,这也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须知,训练作文如同训练绘画一样,应该循序渐进,只有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才有助于练好他们的写作基本功,才能促使他们去认认真真得生活,细致入微得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需要作文时做到心中有底。再者,作文如同”作人“,作文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若教师努力培养出的是一批不切实际、贯于胡编乱造的 “高才生”,这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创意呢?
一、教学生写"生活"。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我班学生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