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系列训练
理论指导:鉴赏古典诗歌,怎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真正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呢?知人论世,连类比较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
基础补充:
1、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 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3、 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
4、 表现手法:衬托、用典、对比、欲扬先抑、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6、语言特色:清新、平淡(也称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
7、描写:动、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3、侧面描写: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9、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三、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杜甫系列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二、杜甫的性格与其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杜甫年轻时代,他的性格中就包涵着两种不同的因素。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后来经过重重苦难的磨砺,杜甫个性中放狂的一面收敛了许多,传统的儒家人生观对于他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起了更重要的作用。杜诗中那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固然是出于真情,但也未始没有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