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710字.
《外国文学欣赏如何结合模块和高考特点》专题实录
《半张纸》里有什么?——谈外国小说欣赏中文本意识与教学方法
(黄孟轲、黄宏武等整理)
课堂教学录像执教者:张悦,研讨主持者:黄孟轲,研讨发言者:袁湛江、李宇红
黄孟轲:张悦老师《半张纸》的教学提出了教材的难点和教学的困惑,对这样的一篇外国小说,我们应该怎样去学?当然有很多的途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打开文章的褶皱。张悦老师的课行云流水,典雅美丽,从文本的解读、教学的思考有很多的空间期待我们去关注。下面先请袁湛江老师与李宇红老师分别从教学内容的确立、文本的解读,及及教学的艺术等方面来谈谈。然后我这堂课也来点评一下,最后我结合者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外国小说的有关的教学问题。
一、袁湛江老师点评
我很敬佩张悦老师,张老师有语文教师的天赋,别人无法克隆、复制她的课,她的课有冲击力、影响力,我们甘愿做俘虏。今天我们不谈这些,下面我从三个角度来谈,抛砖引玉。
1、张老师的课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对故事的还原有个追求,在故事还原中有生态的追求。体现在:1、故事解剖的终极追向上。故事本身比较简单,张老师用了“化轻为重”四个字,对这四个字看得很重,用力颇多,我们跟着她的思路,在故事还原中感到温馨、饱满、朴素、和谐,这就是终极追向,故事在循循善诱中得到展现。2、从起点看,这节课学生是零起点,是一节零起点的常态课。从两个地方看出来:(1)上课开始导入后,有一个男生朗读全文,让所有同学从零起点起步;(2)教师从“这张纸可以做什么”导入,请三个学生回答后,插入“这半张纸到刘谦手里会变成什么”,自然引出“化”的话题。这样的导入起源于朴素的原生态的生活起点,贴近了同学最真实的生活层面。3、还原故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成性的引导,体现了教育智慧。如问到“有哪些电话号码是令人感到愉快而难忘的”,把电话号码合并同类项,而对这三个点的处理方式不同,“给爱丽丝打电话”提醒学生注意男主人公的神情,“给马车店打电话”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还原故事,“给歌剧院售票处打电话”要求学生设计“怎么来去”、“穿什么”等情节,重新构建了这个故事,后来提出故事还原“不一定追求与小说中的情节一致,但还是有一定边际的天马行空”,说明在追求生态中是真实的。
2、容器承载功能的有效解析。张老师在这节课最后把“容器”提出来,可惜时间不够了。结构是一个容器,是个比喻说法(一切比喻都不是重合),结构是情节的组合规律,而容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一切容器都有承载功能,这不能忽视。那么,容器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张老师抓住这个容器承载的内容进行解析。1、视角的变化。课堂开始视角是学生(“这张纸可以做什么”的导入),接着从学生视角悄然转变为读者视角(请你想象给恋人打电话是什么神情),再转为两人看戏是什么心情。2、元素的取舍。张老师在处理打电话这一故事还原中,删除了很多次要内容,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