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9月23日上课教案)
高晓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通过人物心理、语言、行动描写以及环境烘托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小说和鉴赏、评价人物的能力
3、对农民形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陈奂生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陈奂生人物形象当时的现实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小说的阅读、感悟,用自己的视角从整体上认识陈奂生这个人物,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它向我们描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了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阅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对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你也许对小说的某一个片段、某一个细节印象颇深,甚至过目不忘。陈奂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结合你认为印象较深的片段或者细节,说明陈奂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 探究人物陈奂生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自由发言。
提示:从心理、神态、动作、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
总结:
刚才这几位同学分别从各自角度谈了陈奂生性格特点的某些方面,谈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陈奂生。而作者本人又是怎样看待陈奂生的呢?
结合作者自己的一段话来分析总结(投影显示):
“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是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在这里, 作者所说的“境况改善了、终于前进了”(包括农民固有的优良品德)在文中有多处体现,也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