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2010-2011学年度河北省涿鹿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二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54 KB
评级:
时间:
2011/5/20 9:57:59
下载:
本月:1 总计:18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5题,约7990字。
河北省涿鹿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 模拟卷二
说明:1、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24道小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
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的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惟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曲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的吐纳之声亦可悉闻。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是,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我一直在写作,但一直觉得并不能写成什么,不管是作品还是作家还是主义。用笔和用电脑,都是对墙的谈话,是如吃喝拉撒睡一样必做的事。搬家搬得终于离那座古园远了,不能随便就去,此前就料到会怎样想念它,不想最为思恋的竟是那四面矗立的围墙;年久无人过问,记得那墙头的残瓦间长大过几棵小树,但不管何时何地,一闭眼,即刻就到那墙下。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随手记下谓之写作。u
3.联系全文,对作者笔下“墙”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荒废古园的围墙。
B、作者遭受的不幸。
C、人生道路上种种限制、残缺、苦难。
D、难于突破的陈旧的思想观念。
4.对第一自然段写自己“掉进一眼枯井”的梦境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4分)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掉进一眼枯井”的梦境,实际上是作者生活中经常遭受的挫折不幸的反映。
B、井壁又、死在半路的蜗牛,这表现了作者面对不幸的绝望心理。
C、喊声没人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仍是寂寞的冤屈,表现了作者遭遇不幸后的心态:认为自己不被人理解,不被命运眷顾。
D、墙上“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一遍记下的3.1415926”,表明作者在苦难中只能借这样演算消磨时光。
5.黑衣白发的老人和《苏武牧羊》的曲子出现在文中的几项作用( )(4分)
A、《苏武牧羊》的曲子流露 苏武流放绝地的悲哀和痛苦,从而慰藉作者遭受不幸之后的痛苦的心灵。
B、《苏武牧羊》的曲子弥漫着哀而不死的抗争精神,营造出高亢顽强的氛围,鼓起了作者战胜不幸的勇气。
C、苏武、老人都遭受了苦难,这使作者想到,不幸与苦难并非自己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的。
D、苏武、老人最终都战胜了苦难,这给作者以启示,成为作者思考怎样面对不幸与苦难的动因。
E、作者选择逃避苦难,这些是为了解闷。
6.对于墙“知道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这句话包含的意思理解正确的几项是( )(4分)
A.这句话是作者经历反复思索所获得的对待不幸与苦难的宝贵的人生经验:要勇于直面残缺、限制与苦难。
B.你“问它”是指遭受苦难的人勇于直面苦难,积极思考应对苦难的办法;它“问你”是指遭受苦难的人不能正视苦难,缺乏对于苦难的抗争精神。
C.对于残缺、限制于苦难,逃避、祈求、害怕都无济于事,这不是应对残缺、限制与苦难的正确态度。
D.对于残缺、限制与苦难,必须承受并接受它的存在,坦然面对、积极思索,才能超越它,使自己的人生充实美好。
E.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堵堵厚重而难以逾越的“墙”,作者选择接受它,在接受的心态中求索,在接受中超越。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2010-2011学年度河北省涿鹿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一 人..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2011中考语文20首古诗词赏析 通用
2011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课标版
河北省存瑞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一模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
2010-2011学年度河北省冀明中学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2..
2010-2011学年度河北省开滦二中高二年级学科基础知识记忆比赛语文..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河北省2011年中考语文讲座ppt 通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