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2011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109 KB
评级:
时间:
2011/5/20 10:03:16
下载:
本月:1 总计:36
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1题,约9070字。
2011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五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追忆。那么,为什么人们是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人们到底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过去”中构建历史的?探讨这些问题,需要把握历史的不同层次。
“过去”不仅是一个相对于“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还是一个席卷一切的客观进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过去”的进程中。所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历史应该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一切事件(无论是惊天动地的还是悄无声息的),一切地方(无论是富庶的还是贫困的)。这无所不包的历史,可以称为“原生态历史”。不过,在极为纷繁复杂的“原生态历史”面前,人的认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不断“过去”之中,“现在”作为一个不断奔向“未来”的点,其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个“过去”。要完全认知“过去”,全景式复原“过去”,对身处“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大现实的。即使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所发生一切的记录能力也相当有限。所以,“原生态历史”中的许多信息总是不可避免地永远消逝,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历史信息或者说“有记录的历史”,只能是“原生态历史”中的一部分。但是,“有记录的历史”又未必都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面对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层层累积的“有记录的历史”,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换句话说,只有“过去”中那些能引起“现在”人兴趣和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关心、所了解的历史,成为“被激活的历史”。
“原生态历史”是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宏大丰富的历史,但它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认识。人们只能不断接近它,希望能越来越多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有记录的历史”事实上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它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而且每一次重大发现总能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刷新了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有了新的认识。与此类似的由于新材料的重大发现而形成的敦煌学、简帛学等,也都在不断拓展着中国“有记录的历史”。“被激活的历史”只是“原生态历史”的冰山一角,是“有记录的历史”的一肢半节,它之所以能被激活,又总是与人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当下的价值选择紧密关联。意大利学术大师克罗齐曾提出过一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那些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的“编年史”是“死历史”。但“死历史”不会永远都是死的,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了当代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克罗齐的这一命题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但有其合理成分。可以说,当“有记录的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时,它就成为了“被激活的历史”。
所以,可以认为,人们之所以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主要是由“现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决定的,呈现在“现在”人面前的历史主要是“被激活的历史”。当然,对于不同群体来说,由于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又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对于同一群体而言,由于时代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被激活的历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是从“现在”出发去发现历史,决定了关注“现在”始终是史学的学术增长点,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顾一下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对“现在”的关注而带来的史学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在不断构建“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彰显自身价值、推动自身发展的。
(选自《历史的层次》)
1.以下对“原生态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原生态历史”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一切事件和一切地方。
B.“原生态历史”中的许多信息总是不可避免地永远消逝,能够留下来的只是一部分。
C.“原生态历史”与“有记录的历史”“被激活的历史”在作者看来是不同层次的历史。
D.总有一天,“原生态历史”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地发展、进步而最终被人们完全认识。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如果要在纷繁复杂的“过去”中构建历史,就需要站在“现在”和“未来”的视角上。
B.“有记录的历史”指的是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历史。
C.只有当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时,“死历史”才能被激活。
D.随着历史不断地发展前行,那些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的“编年史”都会成为当代史。
3、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过去”与“现在、未来”相对而言的,从历史的客观进程看,“现在”“未来”都会成为“过去”。
B.“有记录的历史”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而每一次发现又刷新了“有记录的历史”。
C.一切历史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历史研究的本质就是关注过去史。
D.史学要彰显自身价值、推动自身发展,就必须要在“过去”和“现在”中不断地进行对话。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 氏 文 集 序①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②,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而为当世仁人君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2011届安徽省淮南五中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卷 人教课标版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高二..
2011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预测ppt 通用
安徽省淮南二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人教版
安徽省淮南二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仿真试题(三) 人教版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仿真试题(二) 人教版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仿真试题一 人教版
2010年安徽省高考成败作文 通用
安徽省望江初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