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br>
就语文学科而言,自读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死记硬背正在走出课堂,而代之以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课本成了学习的媒介,教学过程的指向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四种能力。 <br>
一 训练语感 <br>
所谓语感,就是感知语言的能力,是感受语言的活动。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阅读的。从书面语言的表面形式中敏锐地感知、理解形象。读到生动的描写,学生应该能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读到形象的记叙,应能根据经历或体验浮出表现;读到准确的说明,应能勾画出概念;读到精辟的议论,应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的能动性,调动各类感官的功能,激励各类心理活动,逐步养成敏锐而准确的阅读欣赏能力。 <br>
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背诵。在语文教改的大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重视它们,因为没有朗读和背诵,就很难写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古人强调它的确有它的道理。背诵是量的积累,是必要的;朗读须一心一意,眼、耳、口、心同步,不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声音的高低、缓急、轻重,更要读出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 <br>
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时,有时可以根据语义情境,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经验进行联想和推断,从语言的表面探求深层意义,有时,可以先“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再逐渐通过知识的勾连、反刍慢慢消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