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20个字。
《雨之歌》教学设计
海阳英才实验学校王娟
【教材分析】
《雨之歌》这首散文诗,是作家纪伯伦《组歌》中的一首,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雨对天地万物的滋润和爱护,歌颂了那些无私的奉献者和友谊的使者。
本文的语言不仅生动明快,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揣摩优美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感悟雨的形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篇散文诗,对于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以及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艺术性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情感丰富,很容易产生共鸣。但是,要让他们把奉献者、友谊的使者和雨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进入到雨的角色中去感受、领悟、学习。
对于文章的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等,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均可查到,上课时可以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掌握“璀璨、镶嵌、翱翔、酷肖、千山万壑、盛气凌人、纤细、心扉”
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②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深层次感悟雨的形象。
②能抓住关键词及拟人手法赏析诗歌,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能恰切地赏析语言。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和勇于奉献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从品味语言入手,揣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语句,感悟雨的形象。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雨的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理解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理解作者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情境,以高效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内心的声音。
2.诵读法。本文是一首散文诗,诗化的语言,散文式的节奏韵律,字字饱含深情,句
句写满了情意,读起来甜润爽口,像吃了蜜果。所以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逐步领会雨的形象,培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合作探究法。对于深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映三幅雨的画面。(配以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听后的感受)
一幅多情而缠绵;
一幅狂野而奔放;
一幅哀怨而伤感。
那么,诗人兼散文家纪伯伦笔下的雨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雨之歌》(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的节奏、字音等,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
①听录音,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表达的情感。
要求:注意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
②老师和两名感情充沛的学生配乐诵读,其他学生听,感知雨的形象。
要求:对朗读的情况作出评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