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之我见
广西上思高中:劳尔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创新,是素质教育之核心。中国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固本强基。作为基础科目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有利条件。以下笔者结合语文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更新观念,夯实创新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关键取决于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基础之基础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师更新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创新教育呼唤新的人才观。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大凡创造型人才,都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从创造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2)个性的独立性;(3)意志的坚定性;(4)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师树立了先进的人才观,才能明确正确的培养目标与方向,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创新教育呼唤新的教学观。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语文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极力展示个人的言语才华,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讲台下的学生昏昏欲睡,不为所动。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边活动,但实际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创新教育呼唤新的学生观。在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上,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辩证关系。例如在对学生顺从性和不顺从性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不少教师只喜欢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即常常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应该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欣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认识问题,培养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再如对待课堂上学生“插嘴”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会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这种“插嘴”,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
二、优化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