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
广西德保中学:韦佳
阅读教学,也称讲读教学,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而阅读能力又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而要真正搞好阅读教学,须首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方法、教学结构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规律、基本方式等进行一番深入研究,在洞悉理论的基础上,高屋建瓴的施教,方可取得成效,否则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过去一般认为是:学习本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掌握文学知识,使学生受到文学熏陶,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随着对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实质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目的要求的认识也逐步发展成为:阅读教学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掌握有关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而目前,人们的普遍看法则是:阅读既是为了获得语言、文字、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观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一言以蔽之,即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而其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则应是阅读教学目的之中的重中之重。关于阅读能力的构成,近年来人们一般认为应包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联想能力与鉴赏评价能力。而在这四种能力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又是理解能力,因为它是阅读能力的基本标志。
众所周知,阅读一篇文章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而要完成这一切,就起码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成语、典故的能力;二是具有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包括根据词序和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句子、段意和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而这种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须在阅读实践中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培养。近年来,有人经过对中学阅读能力训练的研究,提出的“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就很有见地,也很科学,符合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法。
所谓“三阶段说”,即:第一阶段为积累性阅读阶段,主要在初一和初二年级进行知识积累的阅读训练。阅读先要识字,要能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的意思。为此,就要进行包括感性材料和语言知识、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积累的基本途径是阅读,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范文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和文章所含思想内容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后,才能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第二阶段为理解性阅读阶段,即在初三、高一进行以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熟练性阅读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词、句、篇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