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巧找衔接点,课外狠抓落实点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一中 张永红
在课改思潮的推动下,各科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宜昌的语文教师对此并不感到陌生和难以接受。因为十余年前他们在余蕾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与课改思想不谋而合,宜昌语文老师的思想和观念早就发生了应有的转变,因而当课改的春风吹来之时,我们驾着课内外衔接这叶小舟,如鱼得水,收获多多。
新课标要求我们“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得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实际上与课内外衔接语文实验课题的要求是一致的:必须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广大的社会成为课堂 。而传统的教学针对某一篇文章精分细析,进行纯技术的训练,使活生生的文章变的抽象枯燥,而且面目可憎,这又如何让学生把文章同课外多彩的生活等同起来呢?语文课不光是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不仅学会了写字作文,也学会了处世做人,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好课堂。作为教师又如何去实施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目标呢?教材作为范本自有他的高妙之处。因而教师仍应在教材上做好文章,处理好教材仍是关键。教材是桥梁,我们如何利用好这座桥,让所有的学生都顺利渡到对岸,不至于茫然无路抑或失足落水。在这里我谈点心得,以抛砖引玉。
新课标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刚开始时,有教师有如下的做法。每节课总留五到十分钟念一篇课外文章,至于其余的课堂教学依然老一套。且美其名曰,一举三得,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应付了上级检查,还省时省事。可孰不知,依靠每堂一篇的课外文章来完成课堂内外的沟通,显然是荒唐的。这种作法无法真正完成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而只是生硬的拼凑。语文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运用有种种方法,要把这些抽象了的东西还原于生活,必须找准一个点,点找准了,就找到了重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