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30字。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安、信、求、治"和文言虚词"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
(3)注意古今词语"元首、得志、知是、何必"等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谦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资料】
(体裁)疏:疏做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三解:※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3.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如“疏文”。
(年代)唐
(作者)魏征
(出处)选自<魏郑公文集>.
创作背景
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作者魏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敢于犯颜直谏的政治家。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
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就从贞观十一年这一年来看,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春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贞观政要》卷十)。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新唐书•魏征传》)。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他在生活上渐渐奢侈的同时,还有些崇尚空谈,不务实际了。这点魏征是看得很清楚的。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又如要选拨人才,唐太宗说了千百遍,可是没有象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贞观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文本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
①臣闻求1木之2长(cháng)3者,必固4其根本5;欲流之远6者,必浚(jùn)7其泉源8;思国之安者,必积9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