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60字。

  厚积薄发、有效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囚绿记》实录及反思
  济源三中  梁存周
  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课《囚绿记》。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梁存周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作者囚绿时的心情。
  2.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绿在全文中的象征意义。
  反思:
  《囚绿记》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三课,也是一篇自读课。本单元属写景状物散文,单元阅读提示上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这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通力。”
  作为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但对细节的把握有所欠缺,因此本课设计的初衷是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即作者所写之景——绿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并不单纯的一两句话概括清楚的,需要学生进行品读,在品读中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文章中有部分词语能够表现这种感情,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把握;至于细节性描绘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其写法。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
  1.教师:我们学过许多关于“绿”的名句,但却没有写到一个“绿”字,可谓“不著一绿(字),尽得风流”。
  2.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有春风似剪刀。
  3.教师:写的是绿吗?提到绿了没?
  4.学生:没有。
  5.教师:再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怎样描写荷叶的
  6师生:如亭亭的舞女的裙。
  7.教师:这些虽然都是写“绿”,却没有提到一个绿字,真可谓“不著一绿(字),尽得风流”!
  反思:
  导语的设计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回忆起来的合乎要求的句子并不多,因此今后教学、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知识的积累与系统化。
  二、范读文本,引领兴趣
  教师:既然人们这么钟情于绿,但有人却想把“绿”囚禁起来,这个人就是陆蠡,他为什么要“囚”绿呢?
  学生:因为喜欢。
  教师:因为喜欢咱们就把“绿”囚禁起来吗?如果我说,老师也挺喜欢你的,我也把你囚禁起来,行吗?
  学生:不行。
  老师:为什么呢?因为囚禁起来就剥夺了人身的自由。但作者却恰恰因为喜欢就把“绿”囚禁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作者也剥夺了“绿”的自由呢?
  学生:是。
  老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绿”也不喜欢呀?
  学生:沉默。
  老师:下面我给大家读一篇课文,大家听一听,是不是这样。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